单车坟场

细数 2017 年第三季度那些令人智熄的市场营销操作

首先不要问我是谁

或者类似 “这篇文章为什么出现在我的爷爷奶奶的发给我的鸡汤里。” 之类的问题。做人要知足,大部分观众老爷都不掏钱白看,有的更新不错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久不更新,主要是众口难调,作为业内最小众的博客文章,每篇文章浏览量勉强凑一桌狼人杀。因为每个观众老爷的意见都十分重要,不能太专业性又不能太泛泛而谈,还有观众说一定要看图片才行,所以有时候是有了话题懒得找图,有的时候找到图又想不出话题,当然大部分时候两者皆无。

那么拖了这么多字数,为什么又突然更新了呢,很简单,有妹子今天和我说想看。

我一直说市场营销学就是朴素辩证法,有需求就有市场。

然后这么简单的道理一直有人不懂,当然吐槽归吐槽,我一直很庆幸在我生活的社会中有这么些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在操作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东西,让我们这些小萌新还有生存和后来赶上的空间。

1.jpg

在我六年渺小而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大致把企业分为两类,创业型团队和花费型团队。

创业,创造业绩和价值是也,最直接的就是增加企业的销售额,从而增加收入,维持企业的运作。

那么花费型团队为何呢?这种团队要么是实在是已经达到了行业的顶峰,又或是屁股后面大家抢着要投资,他们的业绩往往看公司能花出多少钱。至于花的钱是不是应该,或者是否有更好的花钱的地方呢?

They don't give a shit!

根本就没人 Care,好吗?如果把历史上那些知名公司的蜜汁品牌营销写成书,配上一些风格搞笑的插画,怕是可以笑死不少人了。

于是有请出本期节目主角,某知名共享单车品牌。

炎炎夏日去哪里度过难得的休息日呢?当然是出门骑免费共享单车呢! 免费哦!是不是看到这条消息以后跃跃欲试,立刻想出门骑车了呢?

鬼啊!才没有好吗,这天气谁再跟我讲出门,我射爆他的狗头啊!是多弱智的人在 40 度的天看到一条短消息就要特地出门去骑车?

然而在某著名共享单车的品牌的市场决策人员的眼中,全中国大城市里都有一群迫不及待要在周末出去骑车的人在嗷嗷待哺,以至于不一天发一条短信告诉这群人就过意不去。

这种对顾客的关怀甚至转变成了偏执,据我了解要退订该公司的提醒短信是比登天还难的。这就好比,你说我不想周末骑车,我要退订,一个外形酷似容嬷嬷的人拿着针冷笑道,“周末不骑车,门都没有。”

这是故事的高潮吗?当然不是,因为夏天有很多周六要上班的倒霉蛋,比如我,还真离不开小黄车。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老家门口没有公交车,要出门的我想到可以试试骑车去地铁站。

于是我仔细找了一圈周边 100 米左右的小区发现除了报废和被人涂掉车牌以外,居然没有一辆小黄车。我这回真的出门,你 TM 却没准备车,这 TM 就很尴尬了。

9150e4e5ly1fhoczqkqplj20du0d4my7.jpg

老板:怎么样让更多的人使用我们公司的共享单车?

顾问:我们先要有足够多能用的车?

这段看似弱智的对话可能没有发生在这家公司,所以现在该单车品牌的营销行为看起来比这段对话更加弱智。

根据著名的市场营销学 4P(Price,Place,Product,Promotion)理论来说,某一个行为属于上述哪一种营销手段完全取决于用户特性。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什么是最好的推广?当然就是车本身,曾几何时,在该公司没有实施短信轰炸和弱智的夏日骑车计划前,我一度十分欣赏走出地铁站后,一排黄色车整齐划一的停在一起的景象。在单车市场刚起步的时候这种画面无疑是震撼的,是可以影响购买决策的。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 “商店”

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这个商店叫 iTunes,叫 Steam;对于重工企业,这个商店叫做博览会,展销会;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这个商店就是繁华的街头,是车水马龙的街道。

不管理自己的商店,无疑是滑坡一般的灾难。

如果利用资金把这种营销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覆盖更广的人群,不就是最好的广告吗?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业绩就不能算到市场营销部的头上,所以换作是我,恐怕也不会这么做。Business is Business,或许我们不能怪罪这家公司的市场部门,商业社会永远是利益驱动一切。

不过我推测,该公司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想过要通过真实的服务来赚钱。正如很多大公司的市场团队,每年为了如何花费 500 万甚至上千万美金的广告费用而发愁,经常可以看到领导大手一挥:“我们准备包下 XX 节目全时段黄金广告,今年的预算有一半可以花出去了。” 底下的员工群情激动,欢兴鼓舞好不快活。

6af89bc8gw1f8q1e5vgj7j205i05g0sl.jpg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但是至少那些真正创业的团队应该有人懂得市场营销。

在经历了黄黄车公司的疯狂短信轰炸以后,我发现很多在传统行业中不断被检验的真理再一次被选择性的遗忘了。仿佛给自己的业务标记一个 “互联网+” 就可以上天似得。

品牌也好产品也好,他的价值无疑在于客户,当你的销售不佳时,为何不问问我的品牌给用户带来什么?我的竞争对手呢?我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

如今创业风行的年代,地铁上经常有人一闪而过问你,请关注下我们个人微信号,自己和朋友创业的。我不反对这些人传销式的宣传举措,但是你至少告诉我你是卖什么的啊?这难道不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是我太老了已经不懂年轻人的新式操作了,还是创业的人是天生就应该被重视的?

3066d009b3de9c82abb44d226681800a18d8430c.jpg

在 Marketing 新学派中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论,低价是最昂贵的策略。因为客户决定了你的品牌价值,一个以低价为主要卖点的品牌,无疑吸引到的是对价格更加敏感的客户。哪怕实际上价格比较平民的品牌,例如麦当劳也不会以价格作为品牌形象的卖点。

所以在市场营销中,价格永远是最后一个 P。一个公司是该天天搞令人头大的积分、返利促销还是该把真正的服务质量提高?这个现象在便利店行业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前公司楼下某便利店收款必须走以下流程:

——有会员卡吗?卡号多少

——是 X 先生吗?

——哦好的,您有 XXX 积分要用吗?

——哦,今天买 XX 商品还另外送积分哦。

——最后任意消费加 5 元多一瓶酸奶哦

——OK,请付款,小票要吗?

当然如果遇到一个没有会员卡的人突然想办卡这个过程可能还要增加 5 倍。

哪怕你没有去过这种店,假设你现在午休只有 1 小时,你就只是随便买瓶饮料,然后你前面有 10 个这样的客户,然后,没有然后你应该已经炸了。

在这一点上传统行业倒是应该像我们游戏圈学习下,什么注册会员享受优惠,狗屎一样。来的都是会员,享受什么优惠看你怎么消费。真正消费满意的,一定还会继续来。

我就很好奇,便利店到底怎么体现便利了,如果想搞优惠为什么不直接把优惠给到顾客,而要强迫他们下载 App,扫二维码,关注你们那些个弱智的公众号?你们也不看看我这博客才多少人关注?

分享到:

0 条评论

注意: 评论者允许使用'@user空格'的方式将自己的评论通知另外评论者。例如, ABC是本文的评论者之一,则使用'@ABC '(不包括单引号)将会自动将您的评论发送给ABC。使用'@all ',将会将评论发送给之前所有其它评论者。请务必注意user必须和评论者名相匹配(大小写一致)。

昵称

沙发空缺中,还不快抢~